9月30日,文旅部、国开行启动“2021年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领域重点项目征集遴选工作”征集方向包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建设提升、消费促进和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国际合作。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推荐不超过15个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对最终通过遴选的项目,发挥开发性金融大额中长期资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给予差别化信贷条件。
9月3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特色小镇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型产业布局形态,是规划用地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公里的微型产业集聚区,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特色小镇重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先进要素集聚,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是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空间。特色小镇应在聚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四位一体”,打造优质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对行政建制镇错误命名的虚假“特色小镇”、单纯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自我冠名的“某某小镇”,以及停留在纸面上、并未开工建设的虚拟“特色小镇”,要立即除名。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开展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工作时,应加强对项目名称的把关指导,规范使用特色小镇全称、防止简称为小镇,防止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外项目命名为“特色小镇”。
9月3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管理办法(试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是指在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下,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认定,以地方自主建设为主要形式,以涉农开放政策集成试验、外向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及农业领域引资引智引技为重点任务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农业开放发展政策创设、制度创新提供先行先试的平台,为农业双向投资和贸易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全国农业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可推广的政策、可复制的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并与国家有关园区、基地等实现“多区叠加”和“政策集成”。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一般以地市为单位自愿、常态化申报。如涉及垦区、跨市区或其他特殊情况,省级行政区也可直接申报。申报试验区时,所在地人民政府(或省级农垦集团)需制定和提交详细的试验区实施方案,包括试验区基本情况、规划布局、建设内容、试验政策、保障措施等。
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左右和70%左右,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要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坚持医疗保障需求侧管理和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并重,加快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9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文旅部发布“2021年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为满足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两部委联合发布北京延庆百里山水画廊骑行线路、辽宁大连魅力山海体育旅游线路、黑龙江伊春自驾游线路、新疆伊犁新源那拉提体育旅游线路等19条旅游线路。
9月18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部署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指出,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这是农业农村部门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底线任务和长期任务。扎实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组织脱贫县编制务实管用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支持产业发展,每县集中打造2-3个特色主导产业。对接好产业发展项目,坚持以规划为依据选好选优项目,建立产业发展项目库,抓好项目实施管理和绩效评价。持续做好光伏帮扶、消费帮扶、金鸡帮扶等重点工作。实施好产业技术顾问制度。
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推广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经验的通知》201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分三批组织341个返乡创业试点县(市、区)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依托用好各类资源,引进培育发展了一批拉动就业能力强、增收效果显著的县乡特色产业集群,如江西省德兴市的遮阳产业、贵州省正安县的吉他产业、河南省汝州市的机绣纺织产业等。搭建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提供配套服务,降低初创成本,为培育返乡创业市场主体提供有力支撑。聚焦融资难、用地难、引才难等返乡创业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举措,强化返乡创业要素支持。国家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已到期,试点工作到此结束,相关文件同时废止。同时,鼓励这些地区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推出有效的改革举措。
9月16日,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通过实施《规划》,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1.05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2021-2030年完成1.1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和保护利用,强化高标准农田产能目标监测与评价,严格实行用途管制,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9月14日,国务院批复《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的《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要求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究制定省级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各资源型地区要主动作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9月13日,国务院批复《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构建区域动力系统,着力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要提高对东北全面振兴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确保《方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切实承担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9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分类补偿制度。合理界定生态环境权利,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市场化、多元化方式,促进生态保护者利益得到有效补偿,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义务的权利主体给予合理补偿。研究发展基于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支持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培训,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绿色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试点。
9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入党的施政纲领,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妇女发展存在差距,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妇女民生保障力度还需加大。通过致富带头人培育、帮扶车间建设和以工代赈等方式,支持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注重从女致富能手、经商务工女性、乡村女教师女医生、女社会工作者、女大学生村官、女退休干部职工等群体中培养选拔村(社区)干部。
坚持和完善最有利于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等领域的权利进一步实现,思想道德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9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增强竞争力,以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9月2日,文旅部、发改委公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两部委联合开展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遴选推荐工作,确定了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的第三批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一批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要求各地在政策、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加强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支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9月2日,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我长期关心菌草技术国际合作,2001年中国首个援外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成落地,至今这一技术已推广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合作紧扣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发展目标,为促进当地发展和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主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网站有限公司 投资咨询部乡村振兴研究组
编辑:田志;编审:刘剑 联系方式:010-86623149